近期發(fā)表于《英國醫(yī)學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專家提出精神科藥物的效果一直被夸大了,而潛在危害可能由于較差的試驗設計而被低估。但另有專家及一名患者持反對觀點,認為相關證據支持臨床中使用這類藥物。
危害大于收益?丹麥北歐科克倫中心的Peter Gøtzsche教授反駁稱:西方國家每年有超過50萬的65歲以上老人的死亡或由于使用精神科藥物,需要多么“巨大的”治療收益才能均衡這么“龐大的危害”。然而,治療收益卻“相當小”, Gøtzsche教授補充道,這些治療方式幾乎應該“僅用于急性情況下”。新指南應該支持這種轉變,以及支持廣泛臨床撤藥,以幫助患者逐漸脫離這些藥物。他提出,因隨機對照試驗存在偏倚,治療收益被過分強調而危害卻被低估。由于試驗設計不合理,藥物療效未得到全面評估,死亡事件報道不全。例如,大多數研究納入的患者已經在使用精神科藥物,此類患者可能經歷戒斷而出現戒斷癥狀。結果,此試驗設計中,安慰劑組的危害增加,治療收益被放大。Gøtzsche教授補充說,企業(yè)資助的試驗會對死亡事件報道不足。據估計服用抗抑郁藥人群中實際自殺事件超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報告的15倍還多。據Gøtzsche計算,在丹麥每年約有3693例死亡與使用三類精神科藥物有關——抗精神病藥物、苯二氮䓬類及類似藥物、抗抑郁藥;這一數字在美國和歐盟中約為539,000。精神科藥物的有益效果那么小,以至于可能停藥也完全不會帶來危害。他推薦停止使用所有的抗抑郁、ADHD及癡呆藥物,僅處方少量當前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和苯二氮䓬類藥物。
收益大于危害?但倫敦國王學院的心境障礙教授Allan H Young及精神病患者John Crace認為,相關研究結果支持使用精神科藥物,這類藥物的療效與收益和治療其他常見或復雜疾病的藥物類似。該種觀點認為我們需要這些藥物來降低精神疾病的長期損害,而精神疾病是全球排名第五的致殘原因。多數患者還存在其他共病,這也是該類人群中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解釋精神科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是經過嚴格檢驗的,雖然循證證據可能“并不完美”,但研究結果表明精神科藥物的收益大于危害。
注冊審批前與審批后,藥物已經得到了謹慎的評估;批準后的后期監(jiān)督工作包括藥物在一般人群中的安全性,但不像研究人群,一般人群中的醫(yī)療狀況更為復雜。他們認為,雖然擔憂仍然存在,并且許多被“夸大”了。例如近期研究表明,曾被認為是“毒性安慰劑”和抗精神病藥物的鋰鹽,可用于治療心境障礙。但與許多其他藥物治療一樣,需要在試驗數據中評估收益與危害,應用于個體時考慮患者的主觀體驗也很重要。
(提示: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不可替代醫(yī)生當面診斷。一切診斷和治療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掃一掃,查藥找藥更方便
|